南通市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搜索:

方寸之体下的匠心

发布时间:2020-06-14 07:22  作者:老年大学

——王树堂的篆刻人生


用一生挚爱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大约是与它有过切实的相遇,并在内心与之深入交谈过。住在寺街西南营田家巷16号的“手艺人”王树堂,用六十一年的时光,择一事,尽一生,在一方印石里寻美,让豪迈飘逸的书法写意,汩汩厚泽的历史积淀,通过大自然所赠与的素材浮现。

【同期】王树堂:“一九五九年,我进入雕刻乐器厂报到,被分在雕工车间学木雕粗活,师傅有周俊生、孙汝泉等多位。后来,厂里将我调到刻字车间当学徒,学习雕刻的设计和刻制技艺。那时候,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可以有机会学。”

学徒时期的王树堂,得到海派金石雕刻家王西农师傅的指导,并获赠《汉印分韻》、《续三十五举》等古书。

【同期】王树堂:“我每天起早为王师傅磨图章,我常去请教雕刻事,陈曙亭老师师从李苦李,为王个簃师兄,海派名家,我有机会获衣钵传授,并赠我霞溪印存等资料。也是那时候,我开始迷上篆刻。”

篆刻艺术是篆法、刀法、章法、边款等许多元素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一门融文学、书法、篆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有书的韵味,刀的意趣,画的情致,诗的境界,故有“方寸之地、气象万千”之誉。之后几年间,一隅的长桌旁,一盏灯、几把刻刀,每日十余小时的雕刻,王树堂让刀下的金石线条流畅、细腻精微。

【同期】王树堂:“满师后,我曾在四部、二部长年独当一面,对外营业。从开料、写样到完成产品,独立操作,能刻各种材料,会书写正草隶篆行及宋体、美术变体等各体。因为经常在店内值班夜宿,我就利用值班学习各种商品技艺,练习书法,强记篆体。”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书法作品应“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是指学习古人但不违背时代思想,与时俱进而又不合于俗流。在王树堂看来,篆刻亦深谙此理。

【同期】王树堂:“七十年代,通过夜校攻读古汉语文学专业获得学历。后来,又参加书法社团组织工作,任江苏省书协二届理事,1987年加入中国书协,也结识了许多雕刻家、书画家,使自己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上突飞猛进。”

无论是论文《如皋印派的兴起和衰退》入选全国首届印学讨论会,成为南通研究如皋印派第一人;还是参与筹备国庆35周年大型书法印章展览的工作,但在王树堂看来,想说的却没说的,还很多,想做的却没做的,还继续。

【同期】王树堂:“为更好的传承发扬篆刻艺术,我在城西文化宫开办篆刻培训班五期,并在少儿美校、紫琅学院、师专、老年大学、商校、建筑中专、虹桥一小等院校厂矿办班执教,培养大量雕刻和书法人才。二0一七年开始,在老年大学开办篆刻专业,已招生三届。在老年教育战线培养刻印人才。”

在省市先后担任六十多个社团的领导职务。跟我学艺的市内外学员、门徒有数千人,他们青出于蓝,数十人走上书法篆刻领导岗位或高校教学岗位。因在艺术上和教育方面成果,王树堂二00年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二0一八年论文《篆刻社会教学初探》入选《2018(国际)印社社长高峰论坛》并与会发表主旨讲话,二0一九年获第三届江苏百佳文化老人称号。

这个时代流行当匠人,王树堂却说他不想给自己加上一个定义,能好好刻印就够了。

【同期】王树堂:“反正这辈子它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了。”

篆刻一段历史,守护一份匠心。在王树堂眼里,这份匠心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从篆刻艺术到篆刻人生,王树堂在有限的时空里,重拾老一辈的传统手艺,并不断发现传统文化新的状态、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