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刊登:最美夕阳红——南通市老年大学3建校30周年巡礼
南通市老年大学1986年成立,创业之初,学校仅有5个班,一间教室,学员251人次;到2009年上半年,具有7个教室800平方米,12个专业、40多个班、1200多名学员的办学规模;2009年下半年新组建后的市老年大学有崇恒、凌云两个校区,32个教室、9000多平方米的校舍,拥有了64个专业,177个班,5960多学员的规模;2016年9月学校整体搬迁后校区占地30.1亩,有三幢大楼、两座小楼,共计建筑面积12538平方米,专用、普通教室和会议室50个,大会堂1个,办公室29间,还有操场,和部分附属用房。办学条件的大大改善使得招生规模剧增,发展到学员9742人,班级286个,专业90个,教职员工199人。30年,学校规模翻番近百倍,创造了南通教育的奇迹。如果加上崇川区和港闸区、开发区老年大学,市区老年学员达到12000多人,在市区15.1万老年人中约占8%,与省教育厅近期查补短板统计的全省老年人在学人数仅占老年人口的2%的严峻形势相比,可稳居前列。
三次创业,步步生花,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几代南通老年教育人作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奉献,学校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江苏省先进老年大学、江苏省首批老年示范大学。
学无止境,老当益壮
学习乐园,精神家园。为什么老年大学有独特的“一座难求”现象?学员的答复是:“人生三个阶段,成长期重在学习,工作期重在事业,养老期重在快乐。我们十分渴望走出家庭、重新融入社会,需要结交新朋友、休闲娱乐人生、学点新知识、重圆青春梦想、掌握新技能,服务家庭社会。老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和条件,使梦想成真。”学校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能否学习快乐应当成为老年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老年教育应与老龄事业的其他机构错位发展,实现学习与娱乐相结合、学习与交际相结合、学习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圆梦相结合,使得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老有所学,乐在其中。学校忠实践行“一切为了老年学员、一切服务老年学员”的办学理念,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学校办学的落脚点。专业设置常抓不懈,既坚持学校传统的书画、保健、养花、历史、摄影、烹饪等课程,又逐年新开设了按摩、瑜伽、歌咏、肚皮舞、拉丁舞;DV摄像、平板电脑、诗词格律、英语、编织、钩针、剪纸;T台、戏曲、拳剑扇等78个专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翻新的学习需求。老年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翘起大拇指点赞:“总有一款适合自己的!”
彰显公平,有教无类。学校一直面向社会开放招生,不设任何藩篱障碍,做到“有教无类”。八十年代学员多是离休干部;九十年代学员多是退休干部;步入新世纪,大批退休职工步入老年大学,也吸引了不少农村老年人。现在学校对近万名学员统计分析,退休前企业人员约占45%,机关干部约占30%,教师、医生约占10%,从商者约占5%,农村老人约占5%,其他约占5%。从学员身份构成的数据来看,基本上达到生源各种成分比例的平衡,初步实现了老年教育机会的均等。为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平,学校向市财政局申请了专项资金,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经济困难者凭特困证、低保证,残疾人凭残疾证,癌症患者凭癌友协会证明减免50%学费。”30年来,学校共培养老年学员十余万,帮他们圆了老有所学的梦,让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知识丰富、情操高尚的新时代老年人。
兴趣指引,学有所成。学校抓住老年人的特点努力办出特色,通过“老有所教”,让老年学员“老有所学”,拓展“老有所养”的内涵,提高“老有所医”的效率,提升“老有所乐”的品味,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学校注重引导、培养学员兴趣,少说教多演示、少记录多练习,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齐呼应。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千人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承办了南通市老年(老干部)大学文艺汇演、“今又重阳·全市老年(老干部)大学书画摄影展览”;并支持学员举办“常青藤十姐妹国画展”、“七彩云南”摄影展等。每年的重阳节,都要组织学员开展“老有所为,服务社会”的活动。摄影系把“南通风光摄影展”办到养老院,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家乡的美丽风光。还免费给老人拍照,把洗印好的照片送上门,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编织班的学员自己掏钱购买毛线,精心编织了68件毛衣赠送给南通市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在社区开设了校外声乐班、国际象棋班、书画班;在街道成立了瑜伽、太极柔力球等健身俱乐部,鼓励学员走向社会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学校还与市科技进修学院合作开办了市科学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了2200多名为老服务的护理员,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护老专业人员搭建了平台。
规范办学,声名鹊起
一体两翼,规范办学。近年来,学校实行以规范办学为主体、科研强校与社团兴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构建了4年学制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把制定《南通市老年大学教学纲目》作为管理教学的主要抓手,通过“修”、“用”、“查”、“创”四个环节,提高对教学的规范指导。“修”——不断对《教学纲目》进行修订优化。“用”——所有任课教师都要依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周历,依纲执教。“查”——学校要对《教学纲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不按纲教学的情况,要曝光追责。“创”——各系科要结合教学实践,对现行纲目进一步地创新优化。实现了学校教学“五有”目标:有“学员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品课程,有完整的教学纲目和教学计划,有全国全省“优秀教材”。
科研兴教、质量立校。学校认为,教科研是学校第一生产力,坚持走“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办学道路,2012年,中共南通市委老干部局、南通市教育局联合举办了首届南通市老年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各老年大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2015年,学校征集教育科研论文96篇,评选出优秀论文55篇。汇编成书为南通的老年教育提供了充实的学习参考资料。今年10月,学校精选12篇文章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二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4篇论文获得等级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依法建校,依章管理。学校十分重视用老年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学校的法治环境,制定了30多篇的全套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学校运行有章可循。实行校、系、班三级管理体制。学校设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后勤处,学习高校管理办法,以系管理为主,协助学校抓好行政和教学的管理。根据全国示范老年大学标准化建设要求,围绕全校一盘棋,在学校、系科、班级三级管理体制中,努力做到立足三个点、倡导四强化。系科点——系主任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完善、健全班主任例会制度,确保学校政令畅通。班级点——班主任要强化责任意识、管理意识、协调意识和安全意识。教学点——执教老师要强化课程意识、教材意识、纲目意识和周历意识,确保每学期上足课。
名师汇集,声名鹊起。学校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高校在职与退休教授,国家级书画家、教练员、著名演员,社会各界的能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有教师137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29人,占21.2 %;中级职称的98人,占71.5%;有其他专业特长的10人,占7 .3 %。去年,学校开拓性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第一批择优录用38个教师,继而开展“青蓝工程”,对新教师开展培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帮学对子,尽快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努力打造老年大学的“名师”工程。2015-2016年,学校有6名教师荣获“全省老年大学百佳优秀教师”称号、10名教师荣获“全市老年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学校统一了文化标识。校训:厚德、博学、康乐、有为;校风:爱国、诚信、和谐、进取;教风:明道、循理、善诱、敬业;学风:勤学、善思、求真、笃行;校歌:《夕阳朝阳同一个太阳》。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校规、校风、教风、学风,并在学校内外广泛宣传,形成学校文化“地标”。办好课内、课外、社会三个课堂,大力推广社团社区活动,南通市老年合唱团、木兰运动协会,崇川区柔力球、瑜伽俱乐部、诗词协会等16个社团,成为老年教育覆盖社会的最好抓手,木兰扇俱乐部荣获市民政等部门批准,成为南通市级运动协会,柔力球、瑜伽俱乐部荣获区民政等部门批准,成为崇川区级运动协会。南通市老年大学网站、南通市老年大学简报(校刊)和《江海晚报》周末晚晴版等宣传平台,弘扬了南通市老年教育事业的正能量。
影响广远,英才辈出。学校在本地区老年教育系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到社会和老年人的广泛赞誉,成为南通地区老年大学的样板。2009年底,学校牵头建立了南通老年(老干部)大学联谊会,吸纳南通地区10个老年(老干部)大学参加,成为我市当然的老年教育领头羊。学校培养了大批书画摄影人才,3人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成员,9人加入省书法家协会,120人加入南通市书法家协会;5人加入省美术家协会,14人加入市美术家协会,200多人加入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400多人加入省老年书画研究会;4人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20人加入省摄影家协会。学校组织参加全国、全省、全市各类歌咏、舞蹈、书画、老年体育大赛,荣获了上百项奖牌,拥有数十名太极、柔力球、木兰扇、瑜伽、肚皮舞等各项专业活动的“达人”、名流。社团有“品牌”、教练有“名牌”,各级各类竞赛、评比有“奖牌”成为我校特有的“三牌现象”。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改革开路,勇于创新。30年来,学校以创新拓开路,靠改革求发展,形成具有老年特色的教育办学模式。学校适度进行知识类课程,控制课堂“坐课”时间比例,技能型课程以实际操作为教学主体,摆脱陈旧的教学理念,以“会做”为衡量唯一标准。理解优先、动手优先、实用优先,成为学校教学的三大原则,非正规教育和活动性教育双杆齐下,操作、演练、采风、创作、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线。
率先建立,毕业制度。为改变一座难求的现象,学校一方面努力扩大供给,确保老年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政府要求,努力改革以实现老年教育的公平问题。于2015年4月下旬研究通过了《南通市老年大学专业、学制改革方案》,自2015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面实施课程结业制度,颁发结业证书。对条件成熟的四年制专业,试行毕业制度,大胆创新老年大学学制,构建与4年制普通班学习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实行1年结业、4年毕业制度。这一创举,得到全省乃至全国老年教育界的赞赏。
实行普及,结合提高。学校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举办了相当于普通大学研究生的研修班。目标是为社区培养高层次的文化骨干和辅导人才,为老年教育培养、储备师资力量;手段是研究制定研修班的学制、学分制、考评制,配备高级职称或高层次的教师,逐一进行课堂教学听课并开展交流,为研修班的全面开办打好基础。2014年开办研修班14个,在籍学员457名。2015年末开办研修班24个,在籍学员679名。既为更多的老人创造了入学机会,又为学校保留了学习骨干,还为社会培养了文化养老的活跃分子,实现了学校培养目标新的飞跃。
改请为招,创出新路。专职教师的缺失,是老年大学难言之痛。学校决定:先天不足后天补!今年,学校开辟新路,改变以往定向、定点选聘教师为向全社会公开招聘,52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教授、教师与专业人士报名。学校对公开招聘教师的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面试、考评、纪检监督,顺利完成预定目标,招聘教师38名。
借船过海、勇于创新。学校策应和响应了国家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与南通开放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老年教育学历教学基地,11月11日,联合办学签约仪式暨2016南通老年学历教育本科班开学典礼上,王建明校长庄严宣布:南通市老年大学成为一所拥有真正正规学历教育的、名副其实的大学。首批招收34名老年学员开办诗词欣赏本科班,开创了老年大学通过开放大学开办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标志着学校办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老年教育服务于广大老年人,被喻为“夕阳工程”,它又是最年轻的教育事业,因此更是“朝阳事业”。学校决心在30年发展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家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从我市超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办学为主体,欢迎社会各方参与,提升老年教育事业的活力,扩大老年人公益教育受益面,培养、提升老龄化社会的正能量,防止、避免老龄化社会的负效应,引导全社会老年人走向自我完善,发挥余热、弘扬正气、协助后辈、保驾护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油给力,力争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全省前列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将南通教育之乡的老年篇章谱写得更精彩!
(施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