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搜索:

米体情景式教学法初探

发布时间:2015-04-06 16:24  作者:老年大学

多年来,各类老年大学书法专业往往以《兰亭序》、《圣教序》作为主要教材,皆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行家们觉得老年大学长此教法,难免书路单一。为拓展老年大学书法教学空间,南通市老年大学重新组合后的领导班子,决定在书画系增设米体行书班,特邀鄙人执教。虽然本人习米多年,但无执教老年书法经验,斗胆开课,真有点诚惶诚恐,好在院系各方扶持,加上学员们助阵,勤奋拼搏,结出硕果。两年来,本班以米芾的经典《蜀素帖》、《苕溪帖》为教本,以陶行知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式习米教学,学员们的书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数位优秀学员的作品参加了省市书法大展,有的还荣幸获奖。如今,他们已成为本市老年书法群体中坚,并正向领军方阵迈进。有些从教道友纷纷询问执教“秘诀”,岂敢岂敢!实无秘诀可言。不过是习米教米历练中一点实践心得罢了。且让我以“米体情景式教学法”为题试探于后。
  (一)学米进门法
  一开始,多数学员对米氏其人其书比较陌生,为激发学员对米体行书的浓厚兴趣,重视开课时诱导性教学十分必要。先后采取如下手法:一是用“仰米”法营造情景式慕米氛围。即以说书人的口吻详尽介绍米芾不平凡的生平;以评论家的言辞,概述米氏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浓墨重彩的演示法,形象地剖析米氏行书的独特的米家书艺特色。从而,使学员对米氏行书产生仰慕之情。二是“亲米”法。“要入米家门,先做米家人”,这是师生习米初期总结出来的“亲米”式的顺口溜。与此同时,教员提出新要求,要他们“时时‘想米’,处处‘购米’,日日‘摹米’”。意思是说,学员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米体学习,还要到书店或古玩市场搜索有关米体的书刊,力争多一些习米参考资料,更好地全面了解米氏书法。同时,还要求学员天天与米书打交道,心摹手追,当作日课。三是米书习作集中展示法。当初的习作展示,为的是制造爱米气氛,不论习作优劣程度,一概悬壁挂之。后来的习作你追我赶,似象赶集那样热闹,形成了一种比拼状态,追求形似,追求米味。班主任把那些米味较足的习作遴选出来,悬挂于全校的展示栏内,不时传来行家们的赞许声……
(二)忘我割舍法
学员们学习热情越高,越要设法呵护。在米体开课初期,有些习书多年的老学员亮出自以为得意之作会得好评,谁知出乎意外。究其因乃俗气稍浓所所至。怎么办?教员点评要掌握分寸,不能挫伤他们的习米热情。为了除俗布雅,则对学员提出“忘我割舍法”。然而,实践中碰到难题。你要学员割舍习惯性的笔法,谈何容易?这种割舍如同割肉那样难呀。我想,只有通过疏导,通过培养爱米情感,总归会觉悟过来。为了实施这个“忘我割舍法”,则反复阐明意图,提出三部曲,即从“且忘我”,过渡到“莫忘我”,最后以“我非我”(即似米不似米)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说,这个“割舍法”并非要与原来的书写习惯彻底决裂,而是要你暂时丢掉一些习惯性的定势书写法,尝试以米家笔法来临摹米书,以改旧貌。凡理解教员意图的学员,经过一段时期习练,临作神态大为改观,出现了不少“我中有米,米味扑面”的优秀习作。
(三)局部集米法
上了几堂课后,好多《蜀素帖》临作向形似靠拢。但一看某些题款,还是老面孔。为巩固学员学米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米质量,全面米化,在按原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从强化处理好姓名题款作为米化的突破口。为此,每次点评习作时,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题款。而题款的重心偏向学员的姓名款。凡姓名款有米味的重点表扬,还通过课堂视频镜头放大品赏。对姓名题款书写徘徊不前的,进行个别辅导,并当场示范。自此有了转机,以后的姓名款出现好势头。但也有个别的姓名款,在米氏书库中一时找不到或是不全,无法依托咋办?随即引导他们用“偏旁捡米法”处之,从而使全班的局部集米向整体米化延伸。比如,有一位学员原是驾驶员出身,初学时不会拿毛笔,经耐心引导,如今一跃成为班上学米骨干。
(四)象形比拟法
米家笔法变化万千,丰富多采。为加深学员摹米的印象,即对米家点画,采取象形比拟手法。比如“上粗竖”的笔画,给其取别名为“拐杖竖”,“侧入竖”给其取别名为“斧劈竖”。实践表明,用这种象形比拟法教学,学员易接受、易理解、易记忆、易运用,而且收效很好。
(五)米线命名法
作为教学者,在教学中务必依据教学大纲,做到“纲举目张”。纲要张,但“目张”不易。高质量的教学关键在于巧妙地创造性地实施创新教学。米体教学对教学者来说,是个新课题,无系统教材可依,只得摸着石头过河,既仰仗某些教材,又不囿于教材,而时刻关注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新发现。比如,有些教材中对米体行书中某些富有亮式的个性点画没有很好地拎出来,觉得十分可惜。于是,我就动脑筋、想办法,产生联想。比方说,太空中的行星,常由天文学家给它命名,于是我就试用米家点画线条新命名以深化破解。比如“南”、“闯”等字的钩法,有别于先贤书家钩法,可是后人从未给它命名。我给他命名为“贴身钩”。又如,浮鹅中的“花”“光”“地”等字,钩而不钩,末笔回锋轻收,很有特点,实属米家独特笔法。我就给它命名为“浮滑钩”;再如,“便”“鞭”等米字的撇法与众不同,我给其命名为“旗形撇”;又如,米芾的“牵”与“中”字的上半部特长,就给它命名为“长颈鹿竖”;下半部短促竖者,就给它取名为“兔尾竖”等等。通过米家点画新命名教学,不但丰富了米家笔法,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员学米兴趣。他们觉得,学米越学越有神奇感。
(六)米味品赏法
菜有菜味,书有书味。“米味”是中国书史上独有的艺术特色。如何给学员享受可口的“米味”,无疑是对教员提出了严峻挑战。我觉得,只有让学员善于运用米家笔法,先得形似才可能衍生米味。于是集中精力引导学员在米体形似上狠下功夫。第一学年学《蜀素帖》,第二学年学《苕溪帖》,每周要求学员练好帖中的某一首诗。有些学员很自觉,达到了背临程度,上课时选择苗子登台背临,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使全面米化,品尝到原汁似的米味,我则提出“既要米化,又要化我”的严要求。大家认为,米化比较容易,“化我”最难。要想学好米体,即使难也别怕,也得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后来,想出新办法,这就是“米味品赏法”。让师生同写内容相同的作品,学员先动笔,老师再复书。老师对学员习作中的米味既肯定又指出不足。与此同时,老师则介绍自己是如何在作品中洒下米味种子,让其洋溢于纸面之类。学员们观摩后,大为赞赏,觉得受益匪浅。如此而已,几经演习,几要磨砺,学员在习米的征程上迈出了可喜一步。
当然,学无止境,教研亦无止境。以上几点米体情景式教学法,仅仅是教学米体实践中一些粗浅体会,有待专家修正。
(作者王蓝青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通市书法篆刻研究会执行会长、南通市老年大学书画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