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老年大学欢迎您!
网站搜索:

社区老年教育特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4 10:53  作者:老年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中外老年教育理论比较以及对某社区老年人教育需求的实证调查,对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定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区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愿望强烈,积极性高,但受到路途远、交通不便和家务繁重的拖累,实际参加老年大学的人数不多,因而渴望老年教育能够“开到家门口来”。据此,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应立足于三,一是参与性,充分发挥社区老年人的热情、智慧和能力,老年人自主办学;二是邻里性,在物理和心理距离上全方位地贴近社区老年人:三是包容性,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的实际状况,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宗旨,社区老年教育的模式拟为非结构式。
    关键词:中外老年教育比较  社区老年人教育需求  社区老年教育定位
    自1983年山东省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起,在短短27年里,全国各地涌现出4万多所老年教育机构,参学人数高达500万,其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老年教育发展史上可堪称史无前例。相对于面向其他年龄群体的教育,老年教育是一个新型的教育品种,它不仅有着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还应该具有内在的结构特征,即结构成整体的要素与要素之间表现在个性层面的差异性和共性层而的联系性,也就是说,“老年教育”所涵括的不是“一个老年教育机构”,而是一群“以结构要素形式整体性存在”的老年教育机构,如现有的省级老年大学、市级老年人学、社区老年大学、老年科普大学、老年文艺大学等,它们既具有共同性,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相互联系又相互个性才有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认识老年教育同样也必须从其个性入手,才能真正把握这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着这一思想,依实证角度,通过调查对社区老年教育的定位做初步探讨,以期将老年教育实践从“自发”推向“自为”,此即本文的旨意所在。
    一、中外老年教育理论比较:
    国外老年教育理论主要有五大理论:
    第一,权利理论。二|战后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对包括老年人受教育权在内的老年人权的关注。在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将开展各种老年教育活动作为实现老年人受教育权、以及保障老年人其他人权的重要渠道和手段。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的“赋权”(empowerment)以及解放(emancipation)作用越来越强调。如学者Gibson(1986)就指出 “‘解放’(emancipation)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为这意味着获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权利理论在各国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定中都有具体的体现。

第二,福利理论。目前,英国、美国、澳人利亚等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把发展老年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当中。各国在政府社会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如美国教育法律规定,老年人进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可以给予免费、减免或奖助,长者游学营的经费由老人所在州和联邦财政补助。此外,英美等国的政府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开展各种有益于老年人的教育活动,并设置了专门的资金对其进行保障和相应的补贴。
    第三,自我完善理论。自我完善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完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这同样也是老年人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而教育能使老年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提高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健康老龄化所确立的延长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发展目标。自我完善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教育对老年人自身主体性的培养,在学习方式、内容以及组织等方面尊重老年人自己的意愿,实现老年人的自我升华,其他社会力量在老年教育活动中只是一个辅助和支持的作用。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老年教育实践领域,主要体现为注重老年人的参与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助教育。
    第四,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以人为本”,但更注重微观个体和宏观社会教育与学习的结合,强调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满足每一位社会成员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国家对每个公民(特别是社会弱者)个人学习权的切实保障。在原有的教育体系下,相对其它人口群体,老年人的受教育权一直是被忽视的,而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老年人也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人口一样,享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利。
    第五,社会参与理论。社会参与理论认为,社会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来说都是如此。老年人只有保持充分的活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才会获得更加积极的自我形象,体现出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生活得更好。社会参与包括老年人对自身发展、家庭生活、社区管理、社会服务等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任何领域的参与。在参与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老年教育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参与和服务方面的内容。
    总体上,国外老年教育理论取向有一个从注重老年人的个体发展到注重老年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演变过程。权利理论是从老年人个体角度,强调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福利理论是从国家责任角度,强调国家保障老年教育的义务;自我完善理论是从老年人健康的角度,强调老年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发展目标;终身教育理论强调人一生学习和整个社会学习的必要性,指出老年人受教育权利的不可剥夺性,并对老年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社会参与理论从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角度,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一员,是社会成果的分享者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社会参与是老年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社会参与理论是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西国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实践最重要的理论。


    我国老年教育理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康复理论。康复理论是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的主导理论。中国老年教育的源头是为丰富退休老干部的文化生活而创办的老年大学,因此,老年教育最初的价值定位即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也就成为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的基本定位和康复理论的来源。康复理论认为,老年人已经操劳忙碌了大半辈子,步入晚年后继续参加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康乐、休闲”为核心,教学内容应以组织开展轻松愉悦的文体活动为主。康复理论在中国老年教育的初创时期占有相当的市场,并且也依然是目前中国老年教育、特别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老年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内容。
    第二,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是康复理论的补充。该理论认为,老年教育应该以提高老年人素质为目标开展。当下的老年人由于时代所限,在生命前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非常有限,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要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第三,其他理论。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西方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教育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保障中国公民和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权利理论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在全国各地创办老年大学,并不断改善老年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师资环境,是福利理论的体现;学术界对终身教育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是老年教育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助推力之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为”,是社会参与理论的体现。
    总体上看,在中国老年教育实践领域,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为核心理念的康复理论是最主要的理论,其他相关理论虽有所体现,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如终身教育理论尽管受到学者们的特别推崇,但在实践中,老年教育仍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各地老年大学主要
由老干部局创办,教育形式也多为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活动”。社会参与理论虽然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付诸于实践也十分不易,以至于有的地方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改为“社会适应”。2005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指出,中国老年教育应“注重培养老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证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南京市某老年工作先进社区,以随机取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一周内在社区广场、活动中心、菜市场、超市、和幼儿园及小学门口的老年人(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在征得同意之后,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采用自编“社区老年教育期望调查问卷”进行,共计15题,内容涉及社区老人参与老年教育的现状与意愿等方面。在本次调查中,接受调查495人,因各种原因中止调查17人,有效调查人数478人,有效率96.57%。调查样本中,本地户籍376人,占78.66%,外地流入人口102人,占21.34%。男性192人,女性286人,分别为40.2%和59.8%。平均年龄67.83±10.03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年龄为70.50±7.84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6 .03±10.92岁。均为“年轻老年人”。他们中,20.5%的人具有入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超过1/4。27.2%的人具有高中及大专文化程度;28.45%的人具有初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小学文化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比分别为11.3%和12.13%,属低文化群体,其中77. 99%的人是外地来宁的“流动老人”。总样本中,46.44%的人自评健康“很好”和“较好”,41.84%的人自评健康“一般”,认为自己身体“不太好”的人数比略高于10%(11.30%),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中上水平。调查结果显示:
1、学习愿望强烈,心理认同度高: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老人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当问及是否赞同“人老了学习没有用”的说法时,74.9%的人明确表示“不同意”,7.95%的人认为“不好说”,持赞同态度的仅为l7.16%,在近3/4的老年人看来,“学习是不分年龄的,活到老就应该学到老”,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依次为:第一,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更具价值,更有意义(59.41%)。第二,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更具活力,从而优化老年人生,提高老年生命质量(57.32%)。第三,通过学习能够使自己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紧跟社会前进步伐,成为“不落伍,不掉队,”的名副其实的现代人(52.72%)。第四,通过学习可以增进人际交往,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愉悦身心,舒畅情志,摆脱封闭狭小、孤独寂寞的生存状态(51.88%)。第五,通过学习可以为老年生活注入科学性,让自己吃得科学,行得科学,医得科学,乐得科学,与人相处得科学,减少困惑与矛盾,从而延缓衰老,健康长寿(48.95%)。这种评价反映了社区老人对老年教育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强烈的学习愿望。
 2、实际参与率低,自身困难明显:
 然而,尽管愿望强烈,认同度高,但是凋查发现,社区老人实际参与老年学习的人并不多,愿望与行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所调查的478个有效样本中,曾经及正在老年大学学习的人数比不到8%(38人,7.95%),92.05%的老年人从未走入过老年教育。而就在1999年以前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2人,2000—2005年之间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10人,2006—2009年之间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24人,2010年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2人,至调查之时,他们中24人(63.16%)已中止老年大学学习。调查发现,老人们中止或不参与老年大学学习的原因主要有二:
  (1)路途辗转,缺少安全感。中止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反映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的居住地与老年大学之间路途“不近”,需乘坐公共交通,而老年大学的上课时问又多在上午8时或8时半,正值“早高峰”时段,人多车多,交通拥挤,路况复杂,老年人与上班族一起“赶时间、争速度”,总是担惊受怕,缺少安全感,如遇雨雪天气,更“似惊弓之鸟,寸步难行”,因此,很多人“思前想后,最后忍痛割爱,放弃了老年大学学习”。这种情况可概括为“恐惧型”,选择的人数比高达67.31%。
 (2)牵扯拖累,家务主力军。中止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反映的第二个问题是,“家务繁忙,没有时间”。在我国目前的家庭中,老年人是青年夫妇最重要的帮手,所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尤其是年轻的老年人,“身体尚好,年纪尚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目前他们“好像’一块夹在‘上有老,下有小’之间的香喷喷的夹心饼干,  ‘上’也需要,‘下’也需要,是家务劳动的主力军”。对“上”,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公婆,对“下”要带孙子、接送孙子上下学、买菜做饭、清扫整理等,外地流入的老年人口还要帮儿女照顾摊位,“经常比上班的人还要忙”,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想想只能牺牲自己,打消了上老年大学的念头”。这种情况可归纳为“拖累型”,选择的人数比为59.22%。
     除此之外,其他的原因还有费用高、教室环境不好、课程内容不实用、老师上课呆板少趣味等,所占比例仅为6.89%。这说明,交通和家务是影响社区老人参与老年大学学习的两大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凶素均来自于外在,并非社区老人主观上不想接受老年教育,而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不为之,客观上的制约与主观愿望之间存在着直接地冲突与矛盾。
3、希望“把学校开到家门口来”:
因为为存在着上述两方面的困难,89.48%的社区老人希望老年教育能够“开到家门口来”,开办属于自己的社区老年大学。在他们看来,社区老年教育对于老年人来说,具有三重意义:(1)安全便捷。老年人上学下课不再有路途劳顿,“散散步就到了”,家人和自己无需担忧安全,省时、省心、省力,省烦恼,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品味知识,享受过程”。(2)兼顾双赢。“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可以使老年人更方便地照顾家庭,“出了校门就是家门,上课与做家务两不误”。(3)参与自主。老年人长期生活在社区,与社区干部相近相知,其中一些社区干部就是他们的老邻居、老街坊、老熟人,“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向他们提,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向他们说”,由此而来的结果是,社会老年教育无论在课程设计还是时间安排上,都能够更贴近老年人的需要,切合老年人的实际,用老年人自己的话说,“社区老年大学是我们为自己办的学校”。
    三、我国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研究:
    通过以上理论上的中外比较以及实证调查,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老年教育的基本轮廓,同时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问题。在讨论之前,我认为有必要重温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提交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人会的书面建议《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和《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战略》。这是两份在世界老龄问题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其中阐释了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新理念,以及2l世纪全球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路线和策略。文件指出,老年人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我们不能把老年人看成是我们以外的人,而是未来的我们自己。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是家庭、社区与社会的重要资源,老年人应该享有充实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积极参与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活及精神和公益事务。老年终身学习或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连结在一起”,降低或减少“晚年时被排除在社会之外的风险”,“促进享有各种权利并增加获取服务的机会”,改善老年人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享有安全而尊严的生活”。这些思想是我们讨论社区老年教育的出发点,或甚言之,应该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宗旨。本着这个宗旨,透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区别于其他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参与性。关于社会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老年友好城市指南”详细列举了诸多具体事项,其中包括建有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个年龄和各种爱好的人共享的空间和设施,如公园、娱乐中心、学校、图书馆、活动中心等,鼓励代际互动,鼓励相互交流。提供广阔多样的选择,吸引具有各种潜质的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调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各种参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机会,包括志愿服务和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政策特别是有关民生和老年政策时,吸纳老年人参加,让老年人有机会能够为社会政策、方针、计划的制定做出贡献,等等。依照这一表述,老年人在社区教育方面的所参与性,指“社区”是街道或社区居委会为老年人提供的实践平台,社区老年人是社区教育的办学主体,即社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推进者,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主筹划教学的全过程,包括编制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招募学员等,完全是在为自己办教育,办自己的教育。
    第二,邻里性。社区老年教育是社区老年人“家门口的教育”,老年大学就好像是老年人的街坊邻居。邻里性包括两层含意,一是无障碍。从住家到学校“抬脚就到,转身即回”,无需借助交通工具,不受天气及路况影响,方便快捷。二是友情。邻里,相邻而居,不仅相识,更重要是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心理学研究发现,“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产生互相关心,互相依恋,互相信任,加之我国历来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文化传统,邻里情感常常超过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它往往更直接具体,更有触可感,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之一,提供了“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社区老年教育除具有这些邻里特点外,作为机构,所给予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满足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满足的程度也更高。
    第三,包容性。社区老年教育将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以贴近老年人的需求来架构老年教育体系,无论是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还是教学或学习方式上,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依老年人的特点而设计,依老年人的个性而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为此而具有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为,社区老年教育,相对于院校式的结构性学习,更多的是实务推展式的非结构性学习,如授课内容可能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丰富生动,易于实践,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很大;班与班之间的上课时间可能有早有晚,参差不齐,但却灵活通融,便于操作,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隋况选择不同的时段参加学习;教学周期可能长短不一。一学年中不再是干篇一律的只有两个学期,会有三个学期或四个学期构成,但却迎合人性,尊重规律,让老年人能够在空闲的时候走进课堂,在家务繁忙的时候回到家庭,以及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享受青山绿水的快乐。非结构学习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国际上将此称作“完全个性化的、有充分自由度的教育”。这应该就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定位所在。          我国老年教育理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康复理论。康复理论是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的主导理论。中国老年教育的源头是为丰富退休老干部的文化生活而创办的老年大学,因此,老年教育最初的价值定位即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也就成为中国老年教育实践的基本定位和康复理论的来源。康复理论认为,老年人已经操劳忙碌了大半辈子,步入晚年后继续参加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康乐、休闲”为核心,教学内容应以组织开展轻松愉悦的文体活动为主。康复理论在中国老年教育的初创时期占有相当的市场,并且也依然是目前中国老年教育、特别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老年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内容。
    第二,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提高素质(或社会适应)理论是康复理论的补充。该理论认为,老年教育应该以提高老年人素质为目标开展。当下的老年人由于时代所限,在生命前期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非常有限,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年人要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第三,其他理论。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西方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教育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保障中国公民和老年人的受教育权利,是权利理论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在全国各地创办老年大学,并不断改善老年教育的基础设施和师资环境,是福利理论的体现;学术界对终身教育理论的介绍和研究,是老年教育特别是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助推力之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为”,是社会参与理论的体现。
    总体上看,在中国老年教育实践领域,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为核心理念的康复理论是最主要的理论,其他相关理论虽有所体现,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如终身教育理论尽管受到学者们的特别推崇,但在实践中,老年教育仍未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各地老年大学主要
由老干部局创办,教育形式也多为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活动”。社会参与理论虽然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付诸于实践也十分不易,以至于有的地方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改为“社会适应”。2005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指出,中国老年教育应“注重培养老年人的现代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作者系南京人口学院教授、金陵老年大学特约研究员)